原標題: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開幕,機器人離我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近了丨視頻
記者:凌云
攝影+視頻:李國慶
(視頻來自華輿)
從養老到教育,智能機器人已經滲入到生活中的各個場景。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8月15日在北京亦創國際會展中心開幕,來自15個國家的160多家企業展品亮相本次活動。

8月15日,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人山人海。(圖片均來自華輿 李國慶/攝)
大會以“共創智慧新動能,共享開放新時代”為主題,由論壇、博覽會、大賽等板塊組成。
丨日常生活中的智能機器人
“博覽會更像一個風向標,它透露出的信息在于智能機器人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近。”中瑞福寧機器人有限公司研發部部長洪浛檁介紹,無論是喂食輔助機器人,還是P-Care綜合服務機器人等產品都將關注點聚焦到中國的養老產業,為養老院老人提供綜合服務。

機械機器人組成樂隊在現場表演。
以P-Care綜合服務機器人為例,它通過生活輔助和情緒安撫來減輕子女及看護人員的勞動強度,為老人提供送藥送水、陪護聊天、健康檢測和監護等服務。

超大機器人整車搬運系統在現場搬運汽車引觀者拍照。
2016年4月,工信部等部門聯合印發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促進服務機器人向更廣領域發展。涉及助老助殘、家庭服務、醫療康復等領域。洪浛檁注意到這一政策,他表示為了應對老齡化社會服務需求,智能機器人未來在養老領域的應用將越來越多,功能也將越來越復雜。“目前個人家庭很難負擔這樣的機器人,所以它的應用場景更多體現在養老服務機構。”

工程師正在調試陪伴機器人。
區別于場景相對封閉的工業機器人,生活化場景下機器人因為與人直接進行交互,需要適應更為復雜的環境。洪浛檁認為,在這樣環境下的機器人需要挑戰更多的技術難題。比如,老人看到親人照片時情緒可能產生波動,需要機器人感知到老人情緒變化并隨即提供安撫、溝通親人等不同服務。

北京理工大學自主研發的匯童6P機器人現場行走引圍觀。據介紹,匯童6P機器人突破了剛柔混合的仿生機構設計、傳感反射運動規劃與平衡控制、自主運動決策與轉換等關鍵技術。
捕輿者注意到,博覽會上還展示著一些家庭場景下應用的老年陪護機器人。智能機器人一方面為老年人提供戲劇、健康知識等他們喜愛的休閑娛樂產品。另一方面機器人還注重安全和健康陪護,比如提醒老人吃藥、鍛煉,老人摔倒時及時向家人發出警報等。

工作人員向參觀者介紹自主研發設計的外骨骼機器人。據介紹,外骨骼機器人可用來做為義肢及幫助老弱者行動。其它的用途則是用來進行救援行動,就像在一棟要倒塌的建筑物里,這個裝置可以提供給工人很大的力量來舉起重物,同時保護其不被落下的碎石砸傷。在日本,有銀行為需要經常搬運沉重鈔票及硬幣的員工配備外骨骼,以降低身體負擔。
除了針對老年市場的智能機器人產品外,智能機器人參展商也將目光聚集到兒童市場。

孩子們被正在跳舞的機器人吸引。
比如,軟銀機器人(SoftBank)就與中國的一些學校和機構合作,鼓勵學生利用機器人學習計算機編程技術,組織專業競技比賽。同時,機器人還為自閉癥兒童提供治療,滿足他們的特殊需求。
SoftBank推廣負責人Charlene Ma表示,中國越來越注重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因此培養青少年的學科知識就變得至關重要。“STEM教育讓更多孩子成為未來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后備人才,企業希望能夠提供給他們開放的平臺和跨學科的學習方法。”
丨企業尋求更廣泛的國際合作
Charlene Ma表示,機器人生產和研發企業希望尋求更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我們將世界先進的技術匯集起來,然后應用到中國市場。”

技術人員展示FESTO仿生飛蝠機器人。據介紹,FESTO的研發人員密切觀察了狐蝠的特性,依據其不依靠羽毛飛行的自然模型,在超輕型飛行器中從技術上實現了這些特性——飛蝠的翅膀裝置分為前翅和后翅,這樣的設計可以使得飛行效果盡可能達到狐蝠的飛行效果。
洪浛檁認可這樣的觀點。他認為,中國的老年人口數量較多,養老機構需要集中管理,需要解決護理人才不足等現實問題,這也更能體現機器人的價值。“目前我們主要通過與各國企業進行合作的方式,將先進的技術引入中國,這方面中歐合作更為廣泛。對歐洲企業來說,中國廣闊的市場幫助他們的機器人走出實驗室,進行批量生產、降低成本,更大范圍應用。”
“中國機器人的應用市場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和合作是互利共贏的事情。”洪浛檁說。

中國自主制造完全擺脫外部供電的機器狗“絕影”與行人同行。
據悉,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大會致力于搭建起一個更加成熟的國際合作平臺,展開一系列學術研究和前沿領域探討,構建全球機器人產業新生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