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7日,2017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當天下午,G-Summit全球科學創新峰會的圓桌論壇“當大佬們談人工智能時他們在談什么?”在大會議廳舉行。
財視傳媒CEO張剛擔任議題主持人,談話嘉賓有:地平線機器人創始人兼CEO 余凱、蘇寧云商IT總部執行副總裁兼蘇寧技術研究院院長向江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人類兼容人工智能中心執行總監Mark Nitzberg、瓜子二手車直賣網首席技術官張小沛、高通全球副總裁兼創投董事總經理沈勁。
甫一開場,張剛就提到,近幾年人工智能非常火爆,《速度與激情8》就向人們展示了成千上萬輛無人駕駛汽車失控的場面,那么人工智能結合場景,到底能帶來哪些改變呢?
▎張剛:在各位的領域人工智能都會結合哪些場景來應用?
沈勁:我來自高通創投,過去一兩年我們投了一些和人工智能相關的公司,包括自動駕駛,和在農業數字化領域運用了深度學習的兩家公司,這是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領域。
張剛:高通已經不滿足于為全球的10億部手機提供驍龍的芯片?
沈勁:人工智能跟我們也是相關的,凡是從芯片引導出來的,都能夠并用。這方面有手機、IOT萬物互聯的接入,手機還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余凱:我們出來創業做地平線機器人,最核心的一件事情是希望成為撬動未來的力量,重構人工智能的算法處理器,去面向自動駕駛這些非常重要的未來應用場景。
向江旭:我是來自蘇寧云商的向江旭。大家可能印象中蘇寧是一家賣電器的公司,其實蘇寧有六大業務板塊,線上線下零售、地產、金融、文創、體育、投資,去年蘇寧是中國第二大民企,第一大是華為。這么大的板塊,對于人工智能是很好的應用場景,有很多可以值得探索、嘗試、耕耘的沃土。
張小沛:大家好,我是張小沛,來自瓜子二手車。我們用了大量的算法和人工智能在探索車的殘值怎么預估,出車間的圖像怎么識別。
Mark Nitzberg:大家好,我來自人類兼容人工智能總監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學術背景。我最近工作的公司是把計算機視覺運用到幫助盲人。
▎張剛:人工智能近幾年大家談到很多,我想知道所謂的AI、VR、AR、無人機、機器人,它們的商業化前景在什么地方嗎?請幾位嘉賓從商業化角度解讀一下。
沈勁:作為投資人,我們比較關注這個問題。虛擬現實確實現在比較冷,應該是進入了一個最低的低谷。在VR方面,目前看到比較務實的是VR娛樂場,這個小業態中有幾家公司做得不錯。
在人工智能方面,幾家公司還是不錯的。有作為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方面的,還有安防、身份證明,都是商業化的機會。離消費者更遠的農業,數據化做得比較晚的領域,現在商業化也開始起來了。
余凱:討論人工智能的商業化,首先要問人工智能本身是不是一個產業?現在人工智能發揮作用影響,應該有兩種形態。
一種形態是已經很有價值的垂直業務領域,這個領域因為你用了人工智能,使得它的成本或者是效率發生一個本質的變化。比如搜索引擎,2015年的百度的廣告收入已經超過中央電視臺了。過去如果沒有這種大數據的新技術應用,幾乎是不可能去顛覆一個上百年的傳統行業。最近就是今日頭條,從完全不同的視角把推薦技術運用進來,使得個性化閱讀獲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樣的體驗,所以能夠在巨頭的圍剿中沖出來。
我們首先看有沒有這種垂直的行業,因為用了人工智能的一個技術,去替代其中的某個環節,使得這個產業的格局能夠被重構。如果只是這個,我們覺得只是小機會,不是大機會。
另外,我們能夠看到人工智能能不能成為一個平臺性的服務,使得很多的行業都會發生本質的改變。比如說最近看到股票在過去的一年里面翻了五倍,從20塊錢翻到100塊錢,因為它使很多跟人工智能有關的產業都發生變化。所以從這兩個角度看,人工智能的商業化已經發生了。

▎張剛:現在人工智能是不是類“互聯網+”的東西,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大家都認同互聯網是一種基礎設施,像水和電一樣,這種趨勢是不可逆的,人工智能是不是?
余凱:人工智能是一個發動機,但并不構成整個商業利益的完整閉環。人工智能本身技術去構建一個產業,這個挑戰是非常大的,但是它可以幫助到產業。
向江旭:我從商業的角度來探討一下,給大家舉幾個AI在泛零售領域的具體應用。
在蘇寧的4000家門店,應用到安防,如何跟蹤客戶的動向,從而了解他們對哪一款商品感興趣,這個實際上把線上的用戶畫像和用戶瀏覽軌跡在線下實現,就有很多人工智能的技術。還有計算機視覺,圖象識別,我們和這些公司也有合作,在門店里面裝了很多攝像頭做客流分析,甚至從面部識別知道他是誰,然后給他推薦他喜歡的商品。
包括人臉識別的金融認證,有的人拿一個照片或者一段視頻來模擬登陸的注冊過程,這就需要識別。還有聊商的應用,比如你在晚上餓的時候,只要說一句話,可能五六分鐘有一架無人機把湯送到你面前。此人、此時、此地,他需要什么,零售商能夠感知到,以最快的方式把商品和內容傳遞給他,這就是很多AI技術在后面幫助達成的場景。
張小沛:像余凱說先從技術角度切入之后找應用場景,瓜子二手車是非常典型的。已經有了垂直的應用場景,怎么用AI的技術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逐步做一些可能做不到的事,我也舉一些例子。
一年想賣一百萬輛車在中國是什么概念?想賣一百萬,就需要下沉到很多縣城,這個時候依靠專家預測跟在大城市是完全不一樣的。就要有其他的技術去逼近車的真實價錢。
另外,我們是一家典型的O2O公司,一年賣60萬輛車的時候有一萬人,一年賣300萬輛車的豈不是需要15萬人?這是很可怕的。所以算法團隊要做非常垂直的二手車行業里面的客服機器人。
Mark Nitzberg:我覺得這個問題并不是說它的商業價值在哪里,是什么時候實現。要考慮哪些部分是人工智能不會涉及到的?我們看到的是其實90%的500強的公司,都在思考和部署人工智能。應該怎么思考呢?只要去看一下哪些方面不會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就好了。
有巨大的人工智能商業化的機會,比如機器手抓一個東西,已經有三十年的研究,現在逼近突破了,一個好的機器手要六萬美金或者以上,我們把這個成本技術上實現突破,成本降下來,增加產量,這方面的確是萬億美金級別的商機。
▎張剛:當我們決定投人工智能的時候,需要一個決心,還是需要一種勇氣?大概多長時間能看到這樣一個結果?
沈勁:對平臺型的公司一定有風口這個概念。首先,大的互聯網公司肯定是希望做平臺型的,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提供服務的角色。創業公司如果啟動早一點,我覺得這個機會或者說風口是存在的。
余凱:一個平臺型的公司需要有時間階段,過了時間階段恐怕就是下一波了。實際上垂直行業一直有機會。
我不是特別喜歡風口這個詞,當這個事情大家都在說是風口的話,其實你已經晚了。所以一般說風口的人是不追風口的,是對未來很長時間的判斷。12年我回中國做深度學習,當時沒有一個高校跟公司知道深度學習是怎么回事兒。15年的時候開始做人工智能的處理器,大家都不會有這個膽子來投資這個方向。昨天我聽說谷歌最開始做人工智能處理器的八個人都出去創業了。但是現在你再來追的話,好多基礎的東西都沒有具備,有些公司已經跑到前面去了。
說到垂直行業,這是地平線的一些思考。我們做人工智能處理器,認為最大的場景還是自動駕駛。這大家都會很關心自動駕駛什么時候到來,我從13年開始做自動駕駛,其實每一年都在改變對這個東西的看法,這個看法實際上是自動駕駛在不斷地提前,不光是我們專門從事核心技術研發的,包括新的滴滴、優步這樣的公司,事情不是線性的發展,一定刷新你的認知。
我的一個觀點是,在很多場景中,全自動駕駛可能在2020年實現。
--------------------------------------
本文為財視media原創,轉載需附上出處及原文鏈接
http://www.caishimv.com//party/1493288836.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財視傳媒微信(ID:caishiMV)
Q群(41829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