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界面新聞
楊銳
斯托弗·皮薩里德斯表示,雖然某些傳統(tǒng)意義上的工作崗位會被人工智能搶走,但新的工作崗位在新的經濟體系當中出現也是必然。

“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正在取代一些技術工種的工作。”
5月27日,“上海論壇2017”年會上,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在面對臺下700多名全球各地智庫、高校、政府、企業(yè)、媒體等機構的嘉賓和代表演講時,如此指出。
就在同一天,中國圍棋職業(yè)九段棋手柯潔與AlphaGo的“人機大戰(zhàn)”落下帷幕,最終柯潔三戰(zhàn)皆負。這位著名棋手淚灑當場,一度哽咽稱,“它太完美我很痛苦,看不到任何勝利的希望”。
如果說“人機大戰(zhàn)”讓大家見識了人工智能的威力,那未來人工智能到底會搶走多少人類的工作?
日前,《日本經濟新聞》和英國《金融時報》的一項共同研究調查顯示,在全部820種職業(yè)、2069項業(yè)務工作中,34%的人類工作可以被機器人替代。
對此,斯托弗。皮薩里德斯表示,人工智能和計算機、電器設備包括機器人設備,將會取代越來越多由人工所從事和操作的工作,“這種取代是必然的”。
不過,他同時指出,雖然某些傳統(tǒng)意義上的工作崗位會遭到人工智能的重創(chuàng),但新的工作崗位在新的經濟體系當中出現也是必然。比如,未來“健康衛(wèi)生領域會有更多的崗位出現,同時跟以往任何時候相比,我們對教育的需求會更大,也會帶來更多的工作機遇。”
斯托弗。皮薩里德斯表示,不管是歐洲、美國,還是日本等,都在走向老齡化。2050年將是非常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屆時幾乎所有主要經濟體的老齡化人口都將處于巔峰狀態(tài)。
他預計,到2025年,中國10%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將被用于醫(yī)療健康領域,隨之而來的是大量勞動生產力為獲得更多的收益而進入到醫(yī)療健康行業(yè)。
斯托弗。皮薩里德斯說,數據表明,在美國、荷蘭、德國等發(fā)達國家,有15%甚至更多的人口,在從事醫(yī)療健康領域的工作,包括對老年人、兒童和殘疾人的護理,而中國目前只有2%的人口在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中國政府要準備好應對醫(yī)療健康領域不斷增加的就業(yè)需求。”他提醒道。
“上海論壇”是目前在上海舉辦的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品牌論壇之一。論壇創(chuàng)始于2005年,由復旦大學和韓國高等教育財團主辦,復旦發(fā)展研究院承辦。論壇每年5月在上海舉辦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