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Web報道】從AlphaGo打敗李世石開始,人工智能(AI)的領域地圖已經日漸鋪向生活的各方各面。從圖像處理技術到語音處理技術,從數據分析到深度學習,AI正在逐步瓦解困擾人類文明進步的難題。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公司的深入探索,AI技術的應用已經逐漸進入到各行各業中,可以肯定的說,人工智能必定會是“The Next Big Thing”,是社會進步的必然方向,是科技發展的熱門領域,是關注不減的社會話題。包括Google、Apple、Facebook在內的全球頂尖科技公司都在這股浪潮之上,而民族企業百度、海信等也位列其中。
除了會識別圖像、分析語音指令、下棋以外,人工智能更大的貢獻在于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生成精準的解決方案,以彌補并優化人類在視野、經驗、穩定性等方面的不足,例如在與我們息息相關,卻擁有不少死結的醫學領域,基于AI技術的精準醫療正在向我們悄悄靠近。
Google I/O主打人工智能 圖像識別技術奠定未來醫學
在5月17日召開的 Google I/O大會上,Google CEO 桑達·皮蔡開場再次強調了從“移動為先”轉變成一個“人工智能”為先的公司的戰略,稱 Google 會因此重新思考自己的所有產品,還要把人工智能用到學術研究、醫學的層面。
去年12月,Google研究人員在美國醫學協會雜志JA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表明Google的深度學習算法,經過大量眼底影像數據訓練后,能夠以超過90%的準確度檢測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該技術是基于Google的圖像識別和檢索功能,用深度學習來識別糖尿病患者的眼底掃描識別神經網絡結構,通過眼部掃描圖像判斷患者的視網膜是否發生了病變,從而使醫用資源有限環境中的患者免于失明。
海信作為一家在“圖像顯示技術”和“數據處理技術”領域深耕多年的企業,不僅在“客廳-家-社區-城市”整體布局的各個環節中進行了大量AI技術結合的實踐,也同步將AI技術更有針對性的運用到了與“人”相關醫療領域。
在上周的CMEF展上,海信向世界展示了其醫療領域的技術突破—— “精準數字化手術室系統”。該系統共包含五大核心設備,即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CAS)/外科智能顯示系統(SID)、智能中控、一體化工作站、專業顯示器、移動示教系統。其中,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可通過對患者CT數據進行三維重建,將傳統的二維影像資料轉換為三維立體圖像,以幫助醫生精確、明晰的診斷病情和病灶位置,進行手術規劃與手術模擬。醫院則可以根據需求定制數字手術室服務,使手術過程如GPS導航一樣精準。
目前,海信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已在國內清華長庚醫院、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等全國30多家三甲醫院臨床使用,完成手術已達1000余例。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套系統在兒童疾病上的運用。
新生嬰兒是一個家庭希望的象征,但每年卻有一部分新生兒有各種各樣的疾病。連體嬰兒作為醫學界的一道難題,也因為其分離的難度,幾乎每一次成功的分離都會成為大新聞。2016年,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就完成了國內第一例利用海信CAS分離連體嬰兒的手術。對醫生和患者來說,大大降低了手術風險。其中,CAS本身具備的延展性在配準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這也正是精準醫療的優勢。
人工智能將科學技術與傳統醫術結合,完成了人力難以企及的探索,同時規避了由人為因素造成的不穩定性。構筑一個高效、智能、以人為本的新世界,是全人類正在共同努力改變的格局,也是海信構建智慧生態的目的所在。
人類與人工智能的故事才剛剛開始,細枝末節的改變就在身邊,社區,城市,小家,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