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類昆蟲“柔性機器人”面世

3D打印類昆蟲“柔性機器人”面世
2020年04月17日 00:56 21世紀經濟報道

  原標題:3D打印類昆蟲“柔性機器人”面世 專家稱將加快各領域科研進展

  3D打印正在不斷向新的領域突破。

  日前,有報道稱,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3D打印技術,制造出一只柔性機器人,整個打印過程簡單而且快速。利用這一方法,可以僅使用3D打印機,便能實現制造類似昆蟲的柔性機器人。

  其中,最重要的技術突破就是3D打印出柔性骨架。柔性骨架與傳統的柔性機器人很不同,會像昆蟲的結構一樣在特定區域增強剛度,而傳統的柔性機器人一般只在實體上黏附柔性材料。據悉,一個完整組裝的類昆蟲柔性機器人,由幾個柔性骨架組成。每個骨架組件,需要大約10分鐘的打印時間,在不到兩小時內,就能打印和組裝出一個成品。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技術將大大降低成本。其單個組件的3D打印成本不到1美元,除此以外最貴的部件就是處理電源、傳感器和電池。科研界相關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認為,此類新的3D打印技術,將有助于加快各領域在科研方面的進展。“如果沒有3D打印,在實驗過程中,需要自己去尋找適合的零部件。如果要采取特殊的訂制方法,成本很高,絕對遠遠超過1美元。”

  促進仿生領域發展

  近年來,3D打印技術作為一種快速成型技術,已經趨于成熟化。該技術以數字三維模型為圖紙,采用數字技術材料打印機,以實現逐層打印制造物品。目前,已經有不少企業開始使用3D打印技術制作的零部件,并且廣泛運用于汽車、航空、牙科、醫療等各大領域。

  據了解,3D打印柔性骨架,其主要方法是把剛性材料,打印在柔軟的薄聚碳酸酯板上來制作。發展中的3D打印技術,可以大幅提高仿生領域的研究進展,例如制造打印蛇形柔性機器人。蛇形柔性機器人可以應用在復雜地形或多層多縫隙地形的勘察工作。在高危復雜地形和場景下,如地震后坍塌樓層的搜救都可以發揮作用。

  再以昆蟲柔性機器人為例,由于蜻蜓翅膀的紋理結構復雜,因此具有優異的飛行性能和機動性,3D打印出并模擬蜻蜓翅膀的結構,可以深入研究微小飛行器在氣動力方面的理論。此前,任職于浙江大學寧波研究院的張晟教授和他的團隊,將蜻蜓翅膀的一個重要結構作為研究對象,透過風洞實驗的可視化方法進行了研究。

  通過3D打印技術,制作了三種脈結構的仿蜻蜓翅膀:開放式節點結構、封閉式節點結構(帶限彎器)和剛性機翼。利用高速攝影機在風洞中對機翼結構的變形進行了可視化方法研究,研究節點結構機翼在滑翔飛行中的作用。通過實驗,了解了節點對機翼結構的柔度影響程度。此外,閉合的節點翼(帶限彎器)使靜脈結構具有靈活性,而不會失去關節的強度和剛度。

  “蜻蜓在自然界中被譽為飛行達人,哪怕在狂風暴雨中依舊能保持平衡,無論是滑翔還是在拍翅膀飛行中。利用3D打印的昆蟲柔性機器人,可以更好地控制飛行器在極端條件下的運行,例如大風大雨之類的極端天氣。我們通過學習和仿生蜻蜓翅膀,可以制造出更好的飛行翼,對微飛行器的發展很有幫助。”張晟教授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降低使用成本

  3D打印技術不僅被廣泛運用于各大制造業領域,其技術簡單、廉價、快速成型的優點也深受科研人員的喜愛。原本費時費力的實驗材料,可以更便捷地通過3D技術量身打印,大幅度加快各科研領域的研究速度。

  前述柔性機器人的打印方法,不需要任何特殊設備,只需幾分鐘即可創建柔軟靈活的3D打印機器人。研究人員沒有將軟材料添加到剛性機器人主體中,而是從軟主體入手,在關鍵組件中添加剛性特征。這些結構靈感來自于昆蟲的骨骼,骨骼既有柔軟的部分又有剛性的部分。

  通過這項技術,只要很少的手工組裝,就可以構建大型的柔性骨架機器人,并且可以建成類似樂高的零件庫,輕松更換機器人零件。同時,3D打印技術,還將衍生出一些專門結合3D打印技術為一體的交叉型學科。

  過去, 3D打印技術也被運用于模擬皮膚方面的研究。任職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曾祥瓊教授和她的團隊,設計了一種新型壓阻式皮膚傳感器,模擬人體皮膚的紋理和靈敏度。這是一種新型材料,由交聯的表面分布著碳納米管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微球(MPs)組成,并通過3D打印而成。

  由這些傳感器制成的電子皮膚,其模量與人體皮膚相似;此外,它在外力作用下會發生彈性變形。通過模擬人體皮膚的接觸行為,研究了電子皮膚對剪切力的響應,發現觸覺傳感器對施加的剪切力敏感度高,具備響應時間短、耐久性高、靈活性強等優點。

  前述科研行業人士表示,電子皮膚的力學性能與人體皮膚相似,因此研制的電子皮膚能夠穿戴在真實皮膚上,像皮膚一樣適應與運動有關的皮膚應變。期望3D打印柔性觸覺傳感器可以用于各種工程應用,如皮膚貼片傳感器網絡和植入式生物醫學設備。“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系統地研究不同微結構器件的傳感和摩擦學特性,以及器件的小型化和可擴展性設計。”

  不過,無論是自動駕駛、3D打印、還是量子計算等新興技術,仍然還在等待消費級的突破。隨著5G的發展,以及產業互聯網的打通,3D打印技術有望在更多的場景落地。

3D打印機器人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