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波動速讀騙局中,孩子為何甘當騙子的配角?

量子波動速讀騙局中,孩子為何甘當騙子的配角?
2019年10月17日 00:13 新京報

  原標題:量子波動速讀,孩子為何甘當騙子的配角

  視點

  在量子波動速讀騙局中,最讓我感慨的是,本是受害者的孩子們最終卻成了騙子的合謀者。

  這幾天,一段視頻刷了屏,榮登最莫名驚詫新聞榜首。在視頻里,一群蒙眼孩子人手一本書,以飛快速度嘩啦啦翻書,動靜不小。你以為他們在參加翻書大賽?其實他們是在參加量子波動速讀大賽。

  相關機構的說法是:在高速翻動書本的過程中利用HSP高感知力進行量子波動速讀,就能在1至5分鐘內看完一本十萬字左右書籍,過目不忘,然后復述,“翻得越快,你和宇宙的距離就越近”。這個顯而易見的騙局,居然成了許多家長的“高大上”選擇。

  很多人嘲笑這些孩子的父母,認為“父母的智商才是孩子成功路上的最大絆腳石”。也有媒體分析,這些父母之所以交上一筆智商稅,是因為心里有個“神童夢”。但現實中大多數父母其實無此奢望,所求無非是自家孩子能“跟得上”。

  作為當下中國孩子的父母乃至長輩,面對贏在起跑線的教育軍備競賽,每個人都在交智商稅,無非多少之分。花幾萬元讓孩子去學量子波動速讀,還有之前媒體曾報道的打著“開發松果體”和“全腦教育”旗號,造就“超感創作力”和“腦屏成像”,七天就收費6.8萬元的培訓課程。這些當然都是交智商稅的表現,但絕非孤例。

  每個父母都不清醒、不敬畏科學嗎?當然不是,但焦慮往往會壓倒清醒。

  很多父母都說最怕開家長會,因為每次一開家長會,就會發現其他孩子又學這個又學那個,自家孩子明顯落后。還有許多父母說最怕開家庭會議,因為老人開口就是“別人家孩子如何如何,你看我們的孩子還像話嗎”。在這種焦慮氛圍下,大家只能將教育理解為速成,盡快出成績,盡快達到讓別人滿意而非讓孩子滿意的效果。

  其實咱們這一直有“教育速成”的傳統。古代教育無論讀經,還是生活儀態的要求,本質都是抹殺童年的表現,最受長輩贊譽的往往是年少老成的“小大人”。這種思維直到今天仍有市場,許多家庭對五六歲孩子的要求,已經以十五六歲作為標準。

  很多人曾經以為,這一代年輕父母可以扭轉這一局面,但教育焦慮反而加劇了教育速成觀念。這也讓騙子們擁有了更多空間,他們的騙術并不高明,甚至一擊即破,但總有那些擔心自家孩子比不上別人家孩子的家長和長輩,對這類騙局趨之若鶩。

  在量子波動速讀的騙局中,最讓我感慨的是,本是受害者的孩子們最終卻成了騙子的合謀者。正是他們認同量子波動速讀的“成效”,才讓更多家長在騙局中越陷越深。

  但錯不在孩子,面對家長和長輩的焦慮與督促,他們并沒有說“不”的權利,更不敢說自己什么也沒學到。

  說到底,當中國父母和長輩們用揠苗助長的方式,賦予孩子遠超其自身年齡的期望時,孩子要么就走向反叛,要么就為了讓大人滿意而選擇欺騙。

  □葉克飛(專欄作家)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