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露天
【TechWeb】9月1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世界經濟論壇(WEF)周一在一份報告中稱,到2025年,機器將取代人類在工作場所完成更多的任務,但是,在未來五年內它們仍可能新增5800萬個全新就業崗位。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18年就業的未來(The Future of Jobs 2018)”報告,自動化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導致7500萬個工作崗位被取代。不過,隨著企業調整人與機器之間的勞動分工,可能還會創造1.33億個新崗位,也就是說,到2022年會新增5800萬個全新的崗位。
與此同時,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新職位的質量、位置和形式將發生“重大變化”,并暗示,全職、永久就業崗位可能減少。
一些公司可以選擇使用臨時工、自由職業者和專業承包商,而另一些公司可能會選擇自動化完成多任務操作。
報告指出,隨著機器和人類之間的勞動不斷進化,員工需要新的技能。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調查,到2022年,機器將在工作場所可完成目前所有任務的42%,對比當下只有29%。到2022年,人類平均工作時間將達到總工作時長的58%,高于目前的71%。

人工智能及其對就業的影響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許多專家預測,未來10年,機器將最終取代數百萬個就業崗位。不過,許多企業高管普遍認為,人工智能還將創造新的就業崗位。
全球審計公司普華永道的一份分析報告也做出類似預測。普華永道表示,人工智能、機器人和其它形式的“智能自動化”技術可以提高生產率,創造更好的產品和服務。盡管一些工作崗位將被取代或“本質上發生根本改變”,但新的工作崗位也將被創造出來,長期凈效應對整體經濟應該是積極的。
世界經濟論壇的這份報告是基于對全球300多家公司的人力資源主管、戰略高管和首席執行官的調查結果。受訪者代表了1500多萬名雇員和20個發達和新興經濟體,這些經濟體總共占全球經濟的70%左右。
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稱,盡管近一半的公司預計未來幾年其全職員工數量將減少,但新增就業前景依然樂觀。這是因為企業現在對技術如何創造新的商業機會有了更好的理解。
世界經濟論壇新經濟與社會中心主任薩迪亞·扎西迪表示,盡管自動化可能提高企業的生產率,但它們需要對員工進行投資,以保持競爭力。
扎西迪在一份聲明中說:“這樣做既有道義上的要求,也有經濟上的要求。如果不采取積極措施,企業和工人可能會失去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經濟潛力。”
第四次工業革命基本上是指新技術將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和相互聯系的方式。
世界經濟論壇表示,企業、政府和員工需要共同努力,解決自動化導致的技能短缺問題。
世界經濟論壇表示,最終,如果企業能夠有效地提升現有員工的技能,并在員工和機器之間分配任務,它們將創造提高生產率的機會。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