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機器人的智能代表了中國人的智能

中國工程院院士:機器人的智能代表了中國人的智能
2018年05月14日 18:51 新浪科技綜合

  導語:首屆歐美同學會數字經濟與人工智能大會于5月11日在成都召開。在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發表題目為《人工智能:經濟發展新引擎、社會發展的加速器》的演講并在會后接受財國君采訪,以下是演講內容的精華。

  微軟雅黑;">原標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機器人的智能代表了中國人的智能!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人類最擅長的圍棋被圍棋腦輕易拿下

  1956年人工智能誕生,經過六十多年發展,到目前為止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功?我想用兩個典型案例來說明。

  第一個案例是阿爾法狗(AlphaGo),即圍棋腦。圍棋腦用不到兩年時間就打敗世界上所有最頂級的圍棋高手。尤其“圍棋腦”與60人分別對弈,結果為60比0的時候,連霍金這樣的科學家都在擔心人工智能是否會馬上超越和取代人類。2017年5月阿爾法狗打敗了柯潔,更讓人類對“圍棋腦”刮目相看。

  圍棋的發源地是中國,從唐朝開始人們就把棋盤固定在格子上,小孩們下的是5X5的簡易圍棋,但最大的圍棋盤也就是19X19。從唐朝起,人們就不再擴大棋盤,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如果棋盤再大一點,下一盤棋要花很多個小時,人腦將不堪重負,就沒人下圍棋了,所以棋盤就無法再擴大了。

  尤其重要的是,在阿爾法狗下完之后,人們在大數據、深度學習的基礎上,又發明了阿爾法狗Zero。它不再需要向圍棋手學習,只需要自我迭代就能打敗人類的世界冠軍。 

  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人工智能的“圍棋腦”升級的速度會大于,甚至遠大于人類圍棋手段位的進化速度,群體智能的圍棋腦會大于,或遠大于生物腦的智能。

  我們圍棋手不再愿意和“圍棋腦”下棋,于是,曾經被認為人類最擅長的圍棋被人工智能如此輕松地拿下。 

  第二個案例是無人駕駛。我把在無人駕駛領域十幾年的研究匯總為“駕駛腦”。其原理,簡單來說,就是以人工智能來替代人類駕駛員。

  傳統汽車僅僅是駕駛員的手、腳的力量的延伸,控制車輛行為的是人。而汽車裝備了傳感器以后,用駕駛腦替代駕駛員認知,并獲得駕駛指紋和駕駛技巧,使得汽車就能在“駕駛腦”的控制下行駛起來,而且和在人類駕駛員的控制下表現一樣好。這些不同的“駕駛腦”,它們的認知水平可以有差異,技巧和經驗也可以不同,但都具備了基本的駕駛認知能力,也就是,它們都能安全地駕駛車輛。

  開車并不需要特別復雜的智力,人拿到駕照后很快就可以成為老司機。那么,是否有可能把這種相對簡單的判斷和決策交給機器來做?或者,機器能否通過“學習”成為有經驗的“老司機”?

  現在我們全球的最先進的無人駕駛技術已經可以做到每1千公里平均0.2次的人工干預。這是跑北京-深圳一個來回的路程這么遠,在全程,需要人工的干預還不到1次。

  當機器駕駛可以做到這個程度的時候,那么,交管局什么時候可以給無人駕駛腦頒發駕照?2017年,北京出臺了第一個關于駕駛腦的新規,意味著無人駕駛車可以正式地合法地上路測試了。

  在我們看來,一個人類駕駛員不斷熟悉環境、積累經驗,就可以避免事故。而如果智能駕駛代理,也就是“駕駛腦”的認知也達到這種程度,它的駕駛能力會大于,或遠大于個體的駕駛能力。

  從技術的開放性、完備性,確定性和基礎性來看,駕駛腦的研發要比圍棋腦難得多。不過,我有信心,在駕駛上,人工智能很快也可以攻克。

  人工智能正在撬動整個世界經濟

  大家都說人工智能是門交叉學科,但我不完全認同。我認為,人工智能完全可以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不必貼上交叉學科的標簽。我們應該有創立新學科的勇氣。

 ?。斯ぶ悄苤辽賾摪ㄋ膫€核心學科:

  第一個學科是腦認知基礎,闡明認知活動的腦機制,即人腦使用各層次的構件,包括分子、細胞、神經回路、腦組織區實現記憶認知、計算認知、交互認知等活動,以及如何模擬這些認知活動。

  第二個學科是機器感知與模式識別,它也有兩個重要內核,一個代表圖像視覺,一個代表語言聽覺。

  第三個學科是智能語言處理和理解,即自然語言處理與理解研究自然語言的語境、語用、語義和語構;大型詞庫、語料和文本的智能檢索,語音和文字的計算機輸入方法,詞法、句法、語義和篇章的分析,機器文本和語音的生成、合成和識別,各種語言之間的機器翻譯和同傳等。最近看到一篇報道,說俄語有點衰退,漢語在全世界都在往上發展,我們的孔子學院立了大功了。

  第四個學科是知識工程研究如何用機器代替人,實現知識的表示、獲取、推理、決策,包括機器定理證明、專家系統、機器博弈、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不確定性推理、領域知識庫;還有數字圖書館、維基百科、知識圖譜等大型知識工程。

  人工智能的外延主要講機器人與智能系統。機器人這樣一個很大的領域長期以來找不到自己的學科定位,今天終于找到了,是第五個學科,叫機器人與智能系統,包括工業機器人、農業機器人、醫療與康健機器人等等。 

  我想特別提下醫療和康健機器人,想告訴大家一個事實:北京和國內許多城市醫院中的微創手術機器人已經成了美國達芬奇機器人的市場。

  智能科學與技術發展歷史悠久,奠基人陣容強大。諾貝爾獎得主不止10個,8個人拿到了有“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圖靈獎,而華人和中華文化在其中起著非常明顯的作用,這是中國人工智能能夠崛起的重要理由。

  人工智能改變世界的方式不象原子彈那樣驚天動地。但是,我們研發出的智能科技可以極大地改變人類的身體健康和生活生產。人工智能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柔軟方式在改變世界。

  有人把現在的人工智能的發展定義為2.0版本,其實,人工智能經歷過兩個寒冬,也可以稱為是3.0版本。但是,我認為現在叫“新一代人工智能”比較好,因為它會直面并且解決現實中的問題,這也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初衷和落腳點。

  我是改革開放以來首批歸國的留學人員。當我在愛丁堡學習人工智能、知識表示和知識工程的時候,我們研究的人工智能多少還有些“陽春白雪”,還限于學者的圈子。而現在,用人的認知力和創造力來改造世界成為新切入點,人工智能技術成為先進社會最重要的技術來源。我們就是用智力來要撬動整個世界經濟。

  中國的人工智能反映了中國人的智能

  中國一直重視智能和人工智能發展。早在1993年,時任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在題詞中就明確指出:“人智能則國智,科技強則國強”;1998年李嵐清明確指出:通過對腦科學的研究,若能提高人的學習認知效率,將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 

  但是,2016年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的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約翰·霍普克羅夫特的觀點值得我們深思,他說,“中國擁有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口,卻沒有能夠擁有全球六分之一的智能資源。”

  有人感嘆道:中國有這么豐富的人口資源,有良好的基礎教育,我們的人工智能不領先世界說不過去啊,這還不是驕不驕傲的問題,是說不說得過去的問題,是及格不及格的問題。 

  我們中國的學者這時候難道不應該想想我們的責任和擔當嗎?因為在外界看來,中國的智能機器人是什么水平,反映的是中國人就是什么水平,中國的智能機器人的水平在國際上就代表了中國人的智能。

  無論是人類智能還是人工智能,都是是創新的原始驅動力量,是生產力中的核心生要素。我們要對人工智能懷有敬畏之心。

  人工智能時代,企業的人多不一定是好事

  當前人工智能沖擊最大的行業是哪幾個行業?首當其沖是制造業。

  智能制造是我們中國最先提出來的。在中美貿易戰中,美國最主要打我們的中國制造2025、化工制造和汽車制造。

  汽車制造一直是制造業的重點,我國汽車產銷量已經連續8年居世界第一。工業機器人在汽車產業的應用尤其突出,你想了解一個國家的制造業,看看汽車業的制造廠里有多少人。我參觀德國博世在中國的工廠時,里面也沒有很多人。 

  但是,2015年,我國每萬名產業工人擁有工業機器人的數量平均是49臺,全球平均是69臺,我們比全世界的平均水平要低,我們的鄰居韓國有513臺,差別巨大。

  在奧地利,一個人的工廠或者企業占全國所有企業的三分之一?,F在,我們中國人在夸一個企業的時候經常說:我們的企業人最多。其實企業“人多”不一定是最好的。因為人力成本很大。

  智能+新能源汽車正在成為制造業的下一個風口,機器換人勢在必行。智能駕駛機器人一定會一步步取代人類駕駛員。比如,港口的100個貨車司機先取消80人,只留20人來維護,確認沒有問題之后,還可以繼續取消。生產力的提升就是這樣做到的。

  人工智能將引發教育革命

  再有就是教育。人口紅利歸根結底是教育的紅利,教育搞不好,再多人也沒有用。 

  首先,人工智能對外語學習者造成了沖擊。大家需要思考下你們的孩子是否要像我當年那樣苦學外語很多年。我本人大學學俄語,出國的時候英語學習。到目前為止,我寫了三本英文著作,在英國求學多年,我的英文應該是可以的。但是,我的英語和英語為母語的人還是差得遠。 

  前段時間,有朋友送了我一臺翻譯機,它基本上可以實現日常對話的實時翻譯。我想我們的孩子以后出國旅游可以不需要學習外語了?;ê脦啄甑臅r間學一門外語如果只是為了日常交流,其實代價比較大。我建議學校可以把外語當作文化課而不是外語工具來學,這就是人工智能帶來的改變之一。當然,專門研究語言學的人不在此列。 

  其次,人工智能會引發高考革命。以后高考是否必須要考?變成多次考試不行嗎?變成每天都可以考試不行嗎?

  我們可以憧憬一下將來的高考是什么樣的。

  第一步,考生可以與自己感興趣的高校直接對話,提交個人的學習情況,在家一步報名高考。一年12個月隨時可以報,不一定哪一天是高考;

  第二步,當被確定為候選人后,機器人對考生進行游戲式交互,全面確認考生具備的學科知識和能力;

  第三步,考生參加在線面試,機器人分析考生的特質和潛力

  第四步,考生通過虛擬現實,沉浸在該校該專業里學習和生活一段時間,暢談感受,然后決定是否錄取。

  把高考變成一個生活很平常的事情多好,這樣減輕了一大堆的父母的壓力,我希望我們中國的高考是這個樣子,行不行?還有,各個公司、公務員考試、各行各業人才選拔都可以這樣做,不僅是高考,公司的新進職員都可以這樣來取代千篇一律的面試,人力資源部門就相對輕松了,這就是人工智能對教育的變革。

  智能教育現在在哪里?在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院里。所以,我強烈呼吁讓智能教育回歸到本科,尤其是延伸到職業高中。將來那么多機器人為你服務,誰來維修機器人?職高很重要。

  在人類與機器人共舞的時代里,人類將永遠是領舞者

  我們想象2030年是什么樣子? 

  農業方面,我國每1萬名產業工人擁有工業機器人數量達到300臺,農村城鎮化導致中國農民急劇減少,無人拖拉機、農用無人機、背包機器人和收割機器人將成為新一代“農民”。實現“黃牛退休、鐵牛耕地、農民進城、專家種田”。

  醫療方面,全國大中醫院的微創手術機器人近一半國產化。診斷機器人走入尋常百姓家,對你進行“看病首診”,或者通過一些人機交互的游戲,測試孩子是否有自閉癥等問題。

  在機器人代替人的過程中,我們不需要計較是拖拉機的力量大還是我個人的力氣大,不必計較圍棋腦還是圍棋手下棋好。當很多崗位,尤其是那些危險的、枯燥的、重復性比較大的工種被機器人取代,但同時又自然會涌現出更多的新工作。

  機器人不會把人類打翻,反而會使得人類更強大更智能,讓人類過上更加有尊嚴的、優雅的、智慧的生活。

  在未來,我們將迎來人與機器人共舞的新時代。而伴隨著舞曲,人類將始終是領舞者。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蘋果匯

眾測

來電聊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